通俗、真诚、务实。所谓转型,一言蔽之,到了真正“以人(民)为本”的时候了。
按:用了两个晚上(6个小时)在“微信读书”上匆匆读完,在手机备忘录写下了一点短评,分享在这里。该书每章末尾“扩展阅读”部分非常好,有推荐相关的纪录片和书籍。
非常通俗、真诚的一本书,用作者的话来讲,这本书主要在讲“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尽量少谈“怎么办”。作者的态度是“务实”的,所以才在书中一再强调,发展目标不等于发展过程,改革方向不等于改革过程,经济理论不等于社会现实,价值追求不等于实践程序,对岸的风景再美也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毕竟,“现实世界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
从发展和制度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经济,作者不仅承认政府的作用,也强调政府的作用——尤其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所以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决策者始终是认识到问题所在的,出台的政策方针基本是理性、合理的。读完也确能让人对中国经济生出一份理解的同情甚至赞叹。
全书基本上只讲困难,不谈错误。即使在批评了各种腐败后,也要马上强调反腐的卓越效果和人民极高的满意度,并顺便提一下美国镀金时代的“系统性腐败”以资对比。说到其他弊病时,也会强调是市场运行的常态,别的国家也会有。而所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弊端,主要是由于不可避免的两难(如央地财权、土地财政、4万亿救市),是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如原始积累、轻视民生、贫富差距),是由于难以控制的全球环境(如国际市场扭曲、贸易冲突、后发劣势)。这些不太准确的总结,并不是对作者的批评,而是为了强调作者的理性、务实和书写的技巧。
作者有一句非常通达的话,“既不要高估发达国家经验的普适性,也不要高估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未来的适用性。”面对如今的转型瓶颈,其实作者在“下篇”中也讲了很多“怎么办”的问题,不过基本以解读政策为主,并不随意指点江山:
比如面对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和高房价,强调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
比如面对债务负担、金融风险,权力下方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比如面对贫富分化,强调扩大城市化,增加民生投入;
比如面对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强调国内大循环,发展服务业,要从“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全书是理性而有关怀的,基本上把问题都摆了出来,在末尾两章更是不断强调要扩大民生支出,增加人民收入,可谓用心良苦。但稍微琢磨一下,给人的感觉依然是:
腐败丛生,关键在于权力责任不对应;
债务过高,关键在于收益风险不挂钩;
发展失衡,关键在于要素流通不自由。
最后再说两点我的主观感受,首先我有一种粗疏朦胧的感觉,事情一是坏在了分税制改革那里,一是坏在了四万亿那里。(可能这也是作者最少合理化的两处内容吧。)如果不把下面那么多钱搞走,下面也就不会发展得那么不自由、那么畸形;如果没有不合理地撒那么多钱,畸形的东西也不会苟延残喘这么久……当然,这纯粹是我的瞎想,并非作者观点。
第二点就是穷人真可怜,总是受害者。如作者所言,“债务带来的经济衰退”对穷人的打击程度更大,而“量化宽松”又会让发的钱优先进入富人的口袋。“富人的储蓄实际上就是借给了其他居民(穷人),变成了他们的债务”,可是富人发家致富最初的贷款不正是政府在初始分配时截留了本属于穷人的钱(如产权、福利、公积金等)借给富人的吗?
所以尽管作者举了很多欧美债务危机的负面例子,最后却总结说:“总的来看,我国债务风险的本质不是金融投机的风险,而是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这些机制不是新问题,但债务负担在这十年间迅速上升,主要是因为这一机制已经无法持续拉动GDP增长。”
这里的“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在我理解就是产权配制上的不公正,就是财政资源方面的权责不对应。
怎么办?总结起来似乎也就两句话:
一、尊重市场规律,让要素自由流动;
二、到了真正“以人(民)为本”的时候了。
来自豆瓣App
有关键情节透露
豆瓣资源下载大师 - 资源搜索情况 (隐藏)
脚本未完全加载,部分站点将受影响。请确保网络稳定或尝试重新刷新页面。
存在: | 不存在: |
---|---|
请求中: | 失败或需要登陆: |
广告
- 作者: 兰小欢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页数: 340
- 时间: 2021-8